不少江苏退休人员都有这样的困惑:明明和邻居老王过渡性年限一模一样,凭啥人家每月能多拿好几百块?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"猫腻"?
## 缴费工资指数成关键变量,早期收入差距被放大
说起过渡性养老金的差距,最大的"罪魁祸首"就是缴费工资指数。特别是1992年到1995年这几年,当时很多人对社保缴费还没啥概念,有人按实际工资缴,有人图省钱按最低标准缴。
拿我楼下的老张和老李来说,两人都是国企退休,过渡性年限都是12年。老张当年在财务科,工资相对高些,那几年平均缴费指数达到1.6;老李在车间,工资不高,缴费指数只有0.9。结果退休时,光过渡性养老金这一块,老张就比老李多了400多块。
根据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数据显示,江苏省内过渡性养老金差距最大可达30%以上,主要原因就在于早期缴费基数的悬殊。
## 补缴社保成双刃剑,看似补漏实则拖后腿
很多人以为补缴社保是好事,能弥补之前的空档期。可在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上,补缴往往成了"坑"。
我邻居老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他90年代下岗后自己做小生意,社保断了5年。后来听说影响养老金,赶紧补缴。可补缴时只能按当时的最低标准,拉低了整体平均指数。原本他正常缴费的指数还不错,被这么一平均,过渡性养老金直接少了200多块。
民政部相关白皮书指出,补缴社保对过渡性养老金的负面影响在江苏等地尤为明显,主要因为补缴基数普遍偏低。
## 地区计算差异暗藏玄机,同样公式不同结果
江苏在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上有自己的"小九九"。虽然大框架按国家标准,但具体系数和计算细节上有调整。这就导致同样的过渡性年限,在江苏和其他省份拿到的钱不一样。
更有意思的是,江苏省内不同地市之间也存在微妙差异。苏州、南京等地的过渡性养老金普遍比苏北地区高一些,这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缴费基数都有关系。
## 破解养老金差距密码,规划要趁早
面对这些复杂的计算规则,普通人该怎么办?最关键的是要明白几个要点:
一是早期缴费基数很重要,能按高标准缴就别图便宜;二是尽量避免断缴,实在要补缴也要选择合适的基数;三是多了解当地政策,合理规划缴费策略。
国家正在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未来这些地区差异会逐步缩小。但对于即将退休的人来说,了解这些"潜规则"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明明都是辛苦工作一辈子的人,凭什么过渡性养老金能差这么多?这样的制度设计真的公平吗?对此你怎么看?
#百家号银发科技#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#热点观察家#
米牛配资-股票10倍配资-在线炒股配资看必选-配资买卖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